第三百零八章 得心应手(1/4)
首先来说,苏锦小的时候生病长期不能走动,这本来是坏事。可像他这么个好玩好动的年纪,被迫被拘在一张床上,又怎么能待得安生?如果不找点有意思的事儿来消磨时光,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就跟着妈妈早早地学会了打格褙。所谓格褙,就是做手工布鞋鞋底的必要材料。说白了,打格褙就是把破布、碎布用浆糊一层层地黏在一起,直到达到做鞋需要的厚度。然后在阳光下晒干后,揭下来就是袼褙。对这个活计,苏锦很着迷。因为要把颜色不一、形状纷杂,被戏称为“噗嗤”的烂布。像拼七巧板一样,拼得平整而恰到好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往往要经过一番周密的思考和设计。对年幼的三岁儿童来说,这无疑相当于一种能够充分调动智力的游戏。更何况,打格褙也确实能对家庭收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如果做得好,妈妈便会给予苏锦夸奖和一定物质奖励。就比如一张张香喷喷的糖饼,又或是糖豆儿、白米花、话梅糖、山楂片儿一类的零食。当苏锦把这些甜蜜东西吃进了嘴里,他就感受到了一种满足和成就感。就这样,别的孩子正好上托儿所的年纪,苏锦天天坐在床上粘贴布头,修炼成了一位打格褙的高手。他打得袼褙精美绝伦,不光形状合适,而且色彩搭配。藏蓝对嫩粉,鹅黄配水绿。无论什么烂七八糟的破烂儿经他的手这一调整,就变得有了内容,有了变化。就连步瀛斋的人都赞他。说自己收过那么多袼褙,就没见过谁家的孩子能打出如此精美绝伦的格褙。同样的,与这件事相仿,当苏锦腿养好了,稍微大了一些的年纪。在他家里还经常有人慕名而来,求他的父亲在业余时间做做衣裳的时候。苏锦也会像裁缝学徒一样,时常帮着苏慎针打下手,干些力所能及的辅助性工作。不用说,在父亲的调教下,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苏锦能练出一手漂亮的剪裁、穿针走线的基本功,当然不在话下。哪怕是妈妈过世之后,父亲没了这样的外快,连家里缝纫机都送进了信托商店卖了换钱。苏锦也没离开针线活。因为为了哄妹妹高兴,他经常会拿家里剩下的布头儿给苏绣缝制玩偶。小牛、小虎、小兔、小猪、孙悟空、猪八戒、嫦娥、七仙女儿,一应俱全。且活灵活现,衣饰精致,让谁看了都说好。甚至就连苏慎针,都因此夸过儿子颇有干裁缝的天赋,愿意培养他继承自己的手艺。只可惜生不逢时,时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