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触类旁通(2/3)
再称上一个“香”字,那还属于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奢望。而“张大勺”却能用几句话,就让这事儿发生神奇的质变。他几乎能一步到位,就让一个有点厨艺的人,把炒肉片、肉丝,从好吃提升到“香”的地步。至于说到这秘诀,其实特别简单,真谛还就在“掺水”上了。说白了,就是肉片肉丝在拌上调料之前,先要加上些清水,用手抓过。使清水都渗入到肉片纤维中。此后,再按照一般的方法来腌制调味,再上火炒,肉片肉丝,就会鲜柔嫩滑,与众不同。这显然也是一种“注水”。但因为和黑心屠户下手的时间不同,结果就大相径庭了。可见注水本身不是问题。注水的时机对了,就是厨艺秘诀。错了,那就是糟塌东西。至于掺水为什么肉片肉丝就会好吃的?特别是对于鸡肉为何效果尤为显著?这或许解释起来有点麻烦,所以“张大勺”根本没细说。不管宁卫民和张士慧怎么问,老爷子就给了一句话,“好使不就完了?”也对,好吃就行。总之,无论怎么说。宁卫民、张士慧,在和“张大勺”的交往中,有两件事倒是可以确认了。一是千万不能小看咱们国家的烹饪文化,五千年的传承,绝不是闹着玩儿的。要单纯从创造美好的角度来说,恐怕对咱们生活贡献最大的就是好厨子了。他们能调和五味,化腐朽为神奇,不能不让人尊重。二就是通过这一次次的点拨,宁卫民和张士慧对“张大勺”的厨艺简直到了崇拜的地步了。别看人家压根没上灶比划,给的传授基本都是随口几句话的指点。但真是人家随便一句话,就胜你自己去钻研摸索几十年的。所以出于这份敬仰之心,每礼拜天的时候,宁卫民和张士慧都像接驾一样招待这位大厨啊。他们总会备下好烟好酒,应季的时鲜,高档的果品,万般周到的伺候。说起来,物质上的便宜只在其次,关键是这份面子上的尊重实在难得。于是不但“张大勺”对此是相当满意。也弄得装修的工人,街坊邻居们真的都以为两个年轻人是“张大勺”的远房侄子呢,反倒彻底没了疑虑。唯独让张士慧有点失落的是,“张大勺”再有本事,却没法利用点去赚钱。他有心想请“张大勺”出山掌勺,打算和宁卫民再开办个饭馆的心思,刚说出口就落了空。因为不但“张大勺”本人对这件事以摇头回应。说自己炒一辈子菜了,现在就想轻省轻省,伺候伺候自己了。就连宁卫民也觉得办餐饮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