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章 如意金箍棒(1/5)
白天做完手头上的工作之后,林皓使用高级剪纸术,准备好一大堆如意金箍棒的剪纸图案,今晚再贴在地狱火法杖上。
六点半棍法与五郎八卦棍融合之后,升级为八卦棍法,如果与五行元素结合,又可以叫五行八卦棍。
他查过自己的本命属性,是太阳火,五行缺水而金、火旺。
华夏的元素论五行学说,源远流长,在很多个领域都涉及。
早在春秋时期,蔡墨便提出了元素论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以木、火、金、水为序,是循环数了,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
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五行学说的形成,可能有多条思路背景。
其一,在五帝尧舜时期,羲和就开始了术数五行实践,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已有考证。
其二,是源于商代后期以来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四方”、“四土”的记载,东、西、南、北、中央的五方观念,在商代后期已经形成。
这种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完成。
如《墨子·贵义》有时序和方位;如《礼记·曲礼上》有“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如《史记·天官书》有对四季天象方位的观测做记录。
其三,是来源于西周后期以来,逐渐兴起的“五材学说”。
五行最初源于五材,五材则导源于六府。古代有水、火、金、木、土、谷六府,主管事务,在周幽王之后撤销谷府,逐渐形成“五材”。
《国语·鲁语》、《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中均有所记载,春秋时期,五行基本确定,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则有五行。
“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是依循着本身,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运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