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章 栗亚波的发现(2/4)
度可能连一毫米都没有……字面意义上的薄如蝉翼。不过,如果说之前那些还只能被称之为进度,那他手里这块板子所代表的东西,就能算是正儿八经的成果了。当然具体的应用价值另说。“在0.5毫米或者更薄的板子上,这样确实可以起效。”栗亚波说着小心翼翼地从常浩南手中把薄板接过来,对着实验室顶上的灯照了一下。甚至微微能透亮。然后才继续道:“不过,对于这么薄的板子来说,哪怕机械加工也一样很容易,而且这种薄板本身也几乎没什么实用价值,连当飞机蒙皮都太薄。”“但如果板子厚一点,比如到5毫米甚至1厘米,那无论是环切还是螺旋,又都没办法在一个周期里完成加工,而要是重复多次的话,那热效应是会累积的,最后的结果还是跟之前您看到的差不多。”“另外,就是如果想要打孔,而不只是去除多余基底材料的话,那这种切割方式最大只能处理2mm的孔,无论是螺栓还是铆钉……不对,复合材料没有延展性,不方便打铆钉……总之就是后续的加工处理也很麻烦,到头来还不如拿专用刀具做机械清除。”没错,碳纤维的应用量之所以很难提高,主要就是因为加工碳纤维的方式和加工金属几乎没区别。然而碳纤维的特性决定了用普通刀具很容易导致材料撕裂、纤维拉出、残余应力过大的问题。所以碳纤维部件,尤其碳纤维结构件的加工成本和工时一直居高不下,哪怕是价格高昂、利润率极高的远程宽体客机,也禁不住大量使用。一直到二十多年以后,占据最主流的复材加工方式也仍然是机械加工,只是技术人员通过多年以来海量的实践经验和大力出奇迹的力学计算,大大降低了加工损耗而已。然而这两种办法,对于2000年的华夏来说,显然都没条件。所以常浩南才建议栗亚波主攻一些奇技淫巧。比如激光或者水射流。后者又在查过一些资料之后被战略性放弃。于是就剩下激光加工这一个路数了。只是就栗亚波的实验结果来说,眼下的效果似乎还不如机械加工。后者好歹还没有热效应呢……不过,常浩南倒也不是太着急。按照原来的时间线,航空航天领域真正做到“大规模”应用碳纤维复材,尤其是涉及到结构件的部分,那都是2010以后的事情了。所以,他还是安慰了有些失落的栗亚波两句:“没关系,你这项目才开始不到一个月,后面还有的是时间……”常浩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