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国产轰炸机怎么搞?(3/5)
随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作为华夏空军最主要的导弹载机,结合电视制导的KD63导弹承起担绝大部分对地精确打击任务。
从当时的角度来看,这个思路其实没什么问题。
90年代中期那会,就不提看似八竿子都没一撇的歼10和歼11了。
甚至连歼轰7都不能保证国产化率。
导致在进口的斯贝MK202备件耗光之后很快停产。
因此,轰6就是我国唯一能保质保量服役的空基对地武器平台。
为了保证足够的射程和威力,KD63的设计原型选择了更早一些的鹰击6反舰导弹,因而在携带500公斤弹头的情况下仍然能达到近70公里射程。
而代价,则是弹重达到了惊人的两吨。
也只有轰6能够携带。
双向奔赴了属于是。
原本,这应该是一个机弹配合,相互成就的美好故事。
然而……
时代却变了。
当轰6H和KD63双双完成测试,并最终进入小批量试生产时,时间已经走到了2000年……
尽管这个速度已经比原来的时间线上快了不少。
可惜还不够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在几乎同一时间,完全国产化和多用途化的歼11B都要小批量装备了。
大改之后、多用途潜力拉满的歼10A也进入了测试最尾声。
至于当年根本造不出太多、海空军纷纷求而不得的歼轰7……
如今更是已经沦为了牛夫人。
大量新锐战术飞机的井喷式出现,也促使航天科工导弹研究院重新捡起来了之前被放弃的中型空地导弹项目,KD88。
而航天科技八院也早就新立项了一个超音速空空/空地通用导弹项目。
也就是之前常浩南力推的霹雳13/KD13。
这两个型号都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