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奇书小说> 其他类型>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6章 一个月,十二年(我爬起来了)(2/3)

第106章 一个月,十二年(我爬起来了)(2/3)

长夜,因为他自己就是照亮前路的火把。现在,光,有了。路,看清楚了。……控制室里面,常浩南当然知道阎忠诚为什么在这个大家都在庆祝的时候选择独自离开。后者在涡喷14研发过程中的经历,作为重生者的他都知道。从01号原型机发生事故,到拿出这个性能堪比F404发动机的新设计,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里面当然有系统的帮助,以及作为重生者先知先觉的原因。但是,没有阎忠诚他们十二年的坚持,就不会有常浩南一个月的奇迹。相比于感怀的阎忠诚和平静的常浩南,控制室里面大多数人的情绪则要简单多了。兴奋,还有开心。一片欢腾。对于606所的绝大多数工程师而言,这甚至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第一次体会到成功的感觉。在此之前,华夏能够生产的最好的航空发动机是涡喷13。技术水平与60年代初期的J79大致相当,综合性能还要更弱一些。而他们眼前的这台涡喷14,已经把J79远远地甩开了几个身位。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标80年代中期的F404。一跃十五年!当然,这种计算方法肯定是不够准确的。F404只不过是美国航空工业整体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那么耀眼的产物,远不是那个年代的极限。而涡喷14则是华夏这片航空工业仍然贫瘠的土壤中长出的唯一独苗。非要说华夏在航空动力领域跟美国的差距已经被拉近到十年以内,恐怕还是有些过于乐观。但,那又如何?技术层面的巨大突破是实打实的。华夏第一次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航空动力。而且要知道,昆仑发动机这样的项目,绝不仅仅只代表一个型号。如果所有测试项目都能够顺利完成,那完全可以依托涡喷14的成熟核心机去开发一系列新的产品。整个华夏航空动力产业的发展都会因此而受益。项目研发也是讲究一个正向反馈的。过去几十年间,航发型号一直作为飞机型号的配套存在,再加上投入又不足,让底子本就薄弱的航空动力领域愈发雪上加霜,很多时候就算拿到苏联方面的全套技术资料,仿制出来的成品性能都跟原版有一定差距。而反观飞机工业领域,1956年总装出第一架歼5,两年之后的1958年,完全由自主设计的歼教1就成功首飞。尽管歼教1只制造了3架原型机,并没有实现批量生产,但那主要是因为飞行训练体制的变化,以及……410厂无法提供合格的喷发1A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